首页 > 苗木产品 > 乔木

陈云向毛主席提意见迟迟没收到回应毛主席:都是秘书搞的鬼!
发布时间: 2025-01-17 10:02:05 发布者: 乔木

  1959年4月份,陈云找毛主席反映自己的意见,提出当时一个早就需要注意的问题,毛主席十分认同。陈云继续说道:这件事在八届六中全会召开之前我就和您的秘书提出来了,他没有和您说吗?毛主席愣了一下生气地说道:这个事情他都没有转告给我!

  毛主席曾经开玩笑地说过,“靠乔木,有饭吃”,也称赞为“中央的第一支笔”,足以可见的重要性。那么这到底是啥状况?为何需要把陈云的意见隐瞒?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毛主席一生有过多位秘书,其实秘书也有分类的,其中当属政治秘书是与主席交流最密切的。就是这里面一位,他凭借自己先进的政治思想觉悟,以及极深的优秀文字功底,被毛主席选中作为专职政治秘书,负责毛主席召开会议、发布了重要的公告的御用文笔。他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曾让两位国家领导人都对他有极高的评价。

  抗日战争全方面爆发后,大量的有志青年都投入到了各种抗日行动之中,并且许多的知识分子追随着伟大的红色精神,不远千里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被当时青年部部长冯云斌的推荐,担任了党中央开办的青训班的副主任,主要对这些来到延安的优秀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冯云斌早就听说过这个人,身边的人都称赞他写的文章既有文采又不失逻辑,他还特意去找的文章进行细致的阅读后,知道此人名不虚传,他这时就觉得未来肯定是前途无量的。来到青训班后,用通俗易懂的文章来诠释自己的思想体会,让课堂上供给学生们学习的临时学案更加容易理解了。这一举措让在知识青年当中特别受欢迎,大家都非常想拥有一份他写的关于思想转述。

  很快就凭借着在教学工作上的出色表现,升任为中国青年委员会宣传部部长,并担任《中国青年》的主编。在这个新的岗位上,不骄不躁地继续潜下心来学习,尽管所有人都夸赞他,但是只有他自己明白,自己关于党的理论思想研究还停留在基础阶段。要想把思想政治宣传的工作做好,这还远远不足,他必须深入地去学习,并且需要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事情相结合,然后分情况对待,这样才可以制定和完善出为我国量身定制的思想理论。

  把自己学习期间思考讨论的过程,全部写成了文章,并且发表在《中国青年》上,这让许多青年知识分子都把这当作了解的引路石。这时毛主席也成功关注到了这位思想觉悟高,文风缜密有深度的作者,于是连忙嘱咐王若飞找到,并且亲自前往同见面,邀请他做自己的政治秘书。

  对于能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就十分激动了,知道吗,主席来意是更邀请他担任其秘书,他更加激动地说不出话。他一直都十分崇拜毛主席,毛主席发表的每一篇社论、报告、文书,都会反复品读,并且毛主席对一些时政提出的评论意见,也都会拿来与马克思理论中的一些言语作对比分析。会专门站在毛主席的角度去换位思考来看待问题,这些都是需要经过大量的思考和准备工作的,这也是他能写出具有思想深度的文章的原因。

  在担任毛主席的政治秘书期间,毛主席很喜欢问他各种意见,不管政治上的大事小事,他都会询问一下,这足以看出他对这个秘书的信任。除了贴身警卫以外,也属待在毛主席身边的时间最多,在毛主席的日常生活中,在他身上也学到了许多好的习惯。比如毛主席酷爱读书,并且书籍涉猎的范围很广、种类很多,不单单知识历史、政治、军事这些,还包括中国古代民间传统文化,地理水利,西方文化等等各种。便也学习毛主席,不断拓宽自己的阅读领域,让自己具备更加全面的知识。

  可是这样一个对毛主席绝对忠实的为何会把陈云的意见隐瞒下来,不让毛主席知晓呢?原来是因为当时一些历史特殊原因,他害怕毛主席听不进去并且会怪罪陈云,于是选择了不向毛主席汇报,之后接受了毛主席的批评,进行了非常自我的深刻反思。

  上文说道毛主席有多个秘书,但是他却最依赖,究竟有何能力?在毛主席身边工作长达20年之久,他又有哪些贡献?

  在毛主席时,面临了许多的重大事件,首先是重庆谈判,然后是迁往西柏坡,再是去北平。在重庆谈判期间,气势汹汹,这时发表一些有见地的社会言论很重要,针对这个也写了很多不错的文章。

  在一篇文章中他提到:如果蒋介石永远这样,中国就永远会内战,民主不能靠独裁者,应该靠人民争取。现在我们一定要实事求地来面对这两个问题,第一,经过这种独裁的统一,中国究竟能不能够达到民主?第二,经过这种独裁的方法,中国能否统一?这篇文章发表之后,仔细阅读后非常满意,然后给做了一些简单的修改,马上指示这篇文章在《解放日报》全文刊登,这次让彻底声名大噪,也让闻风丧胆。

  在之后的1945到1948年的迁往西柏坡期间,工作上已经很成熟、政治上也成为一名高级干部的,临时有了一个新的职务。这个工作与新华社有关,因为当时新华社的一部分同志跟随去了太行山,剩下的也都迁至西柏坡,于是临危受命,成为了新华社总编辑。

  众所周知,这个职位至关重要,新华社作为党内重要的公开媒体,任何人发表文章都要经过总编辑的审阅,毛主席把这么重要的岗位交给,充足表现了对文笔和工作上的能力的信任。在西柏坡期间,的高光时刻是写了许多有分量的文章,比如《屠夫,奴才和白痴》《假和平和真和平》等。

  这些文章全部通过红色电波传到了全中国,新华社甚至成为了蒋介石等人每天必听的广播,从此蒋介石身边的文人陈布雷一直与进行较量。毛主席的那句“靠乔木,有饭吃也是在这个期间说的,虽然是一句玩笑,但是可见毛主席有多喜爱他,周恩来和也曾多次夸赞。

  新中国成立之际,的工作杂乱且繁重,他丝毫不敢松懈,有时候一连数日不休息,整日都在写稿子。毛主席知道后十分心疼,于是在给写的一封工作汇总的最后写道:以上工作繁重,都堆在你的身上,请你注意偷空休息睡觉,你写好后,我帮你修改,你能节约若干精力。毛主席的关心让感动万分,这让他也更想替主席分担工作,他和主席之间的感情一直都是互相的。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布成立,同时也被任命为新闻总署署长,中央人民政府发言人,从秘书变成了“新闻首脑”,一直在毛主席身边的秘书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能担任这样重要的职务,他即兴奋又感激。其实此时的因为之前繁重的工作,加上多年的劳疾,身体健康情况已经有了明显的不适了,毛主席虽然担心他,但是重要的文件还是只想让来起草。

  当时的毛主席身边其实秘书有几位,例如叶子龙和田家英等,完全在一些事情上可以替分担一些,但毛主席为什么还是喜欢把事情主要交给呢?

  尽管身体抱恙,但毛主席还是喜欢把事情主要交给他的原因我总结出两点:第一,跟随毛主席做秘书十几年了,和毛主席有很多的默契,许多问题不用交代就心领神会,而且写文章也经验比较丰富,言简意赅,不用费心。第二,与担任的重要职责有关,新中国成立初期事情繁多,一些文件如果直接交给,可以省了许多中间四处传阅、审阅的环节。

  不过很快就被繁忙的工作压垮了,1950年12月26日,正是毛主席生日这一天,在房间工作的突然晕倒在地,旁边是他吐了一盆子的血,他被紧急送到医院抢救。医院检查结果是过度劳累,加上饮食不规律,导致引起了严重的胃溃疡,并且到了胃穿孔的危险地步。

  这个病情来的很突然,情况危急,于是北京医院院长周泽沼亲自主刀,将的胃切除了一大半。毛主席在得知病倒时,马上对医院吩咐,每天的病状要及时上报给他。在做手术那天,毛主席甚至因为担心一直不敢休息,还派自己的保健医生王鹤滨代他看。

  王鹤滨和并不熟,于是下意识地问了毛主席几句这个人的情况,毛主席眼含泪光地说:“他是一个大好人啊。”后来周总理也专门叮嘱了医院,一定要对尽力医治。从这次生病之后,的工作逐渐被减少,长期活跃在毛主席身边的秘书成了田家英,但依旧兢兢业业地工作。

  1961年5月,中央在北京召开了会议,但作为主要文件起草人却没有出席。原来是他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此时的的神经衰弱已经到了无法拿起笔的地步,所以不得已必须放弃一些工作了。不过还是想坚持继续工作,直到3个月后,终于下决心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告诉他自己病情严重,希望请个长假休息,毛主席立马回复了同意,还特地嘱咐他:休息两三年也是可以的,不要只做几个月的打算,不然旧病复发。

  后来虽然人离开了岗位,但是名义上一直还是毛主席的秘书,在家休养期间也一直和毛主席写信交流诗词。不过后续五年里,他的病情没有减缓,于是再也没有担任重要岗位,并且这五年只和毛主席见过两三次面,在后面的时间里直接闭门闲居。

  1967年五一劳动节,毛主席坐车回时,路过北京一个巷子,他突然想起来这是的家,马上让司机停车,想去看望一下。当毛主席下车出现在巷子里出现时,吸引了大量的群众围观,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可以近距离见上毛主席一面,是多么幸运和幸福的事情。但是毛主席不知道家具体的门牌号,于是张耀祠只能凭借感觉去敲门,结果没找到的家。

  后来才知道家一直开的是北门,东门不会打开,这件事也因此在大街小巷流传开来:毛主席去看望,结果竟然是“没开门”。第二天警卫员又来到家里,闭门在家的才知道毛主席昨天来过,警卫员告诉,毛主席今天还要来看望。但是毛主席临时有事来不了,后来还特意捎话说:“我人没到,心到了。”等了一天的听到这句话后十分开心,他说他也十分想念毛主席,希望去看望毛主席。

  但是命运不幸的是,的愿望始终没实现,在此后近十年的时间内,和毛主席朝夕相处20年的再也没有见上毛主席一面。而那次毛主席去他家里看望他,却阴差阳错地没有见到人,成为了一生的遗憾。

  1992年9月28日,在北京病逝,终年81岁。的一生无疑是幸运的,他跟随毛主席期间,有巅峰,也有低谷,在他晚年那些日子,他一直忘不了毛主席。他常常告诫女儿:要永远记住毛主席的恩情,学习毛主席的精神。

上一篇:乔冠华:16岁进清华30岁娶周恩来美人秘书58岁一笑扬名 下一篇:园艺技术专业工作前途和就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