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8日,周总理于北京逝世。就在周总理的遗体将要被推进火化炉时,亲人、老战友们陆续站起来相送。可是有个人,却匍匐在总理的水晶棺上迟迟不愿放手,这个人便是乔冠华。
1933年至1955年,乔冠华依次去日本、德国留学。在这期间,乔冠华了解到进步观念,逐渐运用业余时间,参与革命。
1937年,归国后的乔冠华,逐渐以“乔木”为笔名,在各种报刊社发布观点。凭着一手漂亮的政论文章的主要内容,乔冠华逐渐为人熟悉。
在这段时间,经朋友、连贯介绍,乔冠华提交了入党申请书。他的入党申请,没多久取得了中央的高度重视。
主席对中央的同志们说:“大家读过香港一个‘乔木’写的文章的主要内容吗?我早就已经留意他了,他写的文章的主要内容可是好呀,文章的主要内容如百万雄兵。要我觉得,他乔冠华的一篇文章,能抵两个坦克师呢!”周总理也觉得乔冠华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优秀人才,于是允许了他的入党申请。
1942年秋,乔冠华离去香港,前去重庆,任职于由周总理创立的《新华日报》,主持国际专刊工作。
在乔冠华到达重庆后,周总理特意委任了中国代表团的轿车去接他。周总理获知乔冠华感冒身体不舒服后,像长辈们那般叮嘱他:“你需要多歇息,怕是感冒得病,要检查医治,工作问题日后再讲。”
周总理除去分配乔冠华在《新华日报》工作外,还特意嘱咐乔冠华多参与一些代表团外事组的活动。他对乔冠华说:
“你之前在一直在香港工作,还留过学,有和外国人打交道的经验,现在到了重庆,这里也有很多大使馆,有美军总部,有各国记者啊,你也多参与一些外事工作嘛。”
这是乔冠华第一次看到万人敬仰的周总理,乔冠华之后想起此次碰面时表示:“周总理胸怀坦荡,平易近人。”自此的30多年里,乔冠华自始至终追随着周总理左右,变成了周总理的左膀右臂。
1943年夏,乔冠华应新华日报记者龚澎之约接见国外记者,由于工作的影响,乔冠华与龚澎彼此之间形成了好感,但在那一个思想僵化的时代,两人谁也没能首先表述情意。
没多久后,乔冠华就得了急性腹膜炎。周总理等领导人员数次前去医院探望乔冠华,而龚澎则对乔冠华愈发关爱,昼夜去医院照拂。慢慢,两个深爱的人,静静地走到一块儿。
乔冠华与龚澎可谓是才俊配佳人,在周总理的撮合下,乔冠华和龚澍于1943年9月在重庆市正式举办了婚宴。
结婚后,两个人由于工作影响,并没同住。那时候乔冠华住化龙桥,龚澎住曾家岩,日常生活不方便。
而周总理素来以细心而出名,他命人到曾家岩50号三楼腾出来一间办公区,让乔冠华夫妻住。
1944年秋,乔冠华迎来了自己的首个孩子,起名乔宗淮。由于工作忙碌,夫妻两人压根没空照料小宗淮,只能请周总理、夫妻帮助照看。周总理夫妻由于没自己的孩子,因此见到小宗淮分外亲近,饮食起居照料得关怀备至。
中国建国后,周总理受中央指派,开始主管中国外交部的日常事务。在中国外交部创建之初,研究外交政策的工作变成了重中之重。因此,周总理特意建立了外交政策委员会,自己亲自任主任,并调过来了乔冠华,出任副主任一职。在周总理的带领下,乔冠华正式打开了外交官职业生涯。
1950年十月,乔冠华以顾问的角色,随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特派代表伍修权参加联合国安理会。
与一般国际性点评家不一样的是,他集笔才、口才、人才于一体。除去能写下剖析深入的文章的主要内容外,他的演讲汇报也是令观众为此倾倒。
1951年,乔冠华当作我国代表团团长李克农的主要咨询顾问,参加了在板门店举办的朝鲜停火谈判。尽管这个是乔冠华初次正式参加外交关系事项,可是他展露出的外交关系天资却震撼了中央的诸位领导干部。
在交涉期内,中国人民志愿军排长姚应祥在中立区巡查时,遭遇李承晚部偷袭,不幸中枪丧命。
我国对于此事提起了强烈抗议。在姚应祥的告别仪式上,李克农见灵堂前缺乏一副能完全表述中国人气愤之情的挽联,故此建议乔冠华重新写一副。
乔冠华不假思索,妙语连珠:“世人皆知李奇微”,“举国同悲姚应祥”,就此,一副更加令人注目的挽联问世了。
在谈判桌上拉锯了1个月后,因双方都不愿服软,因此停火谈判不得已中断。接着美国军队发起了浩浩荡荡的夏季进攻和秋季进攻,目的是从沙场上获得谈判桌上没办法得到的东西。
1953年二月初,以主席、周恩来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北朝鲜沙场进行了剖析,觉得在此次战争后,美国人极有可能会返回谈判桌上来。因此电告李克农、乔冠华,征询他们的建议,看一下是不是给美国人一个台阶,积极提出恢复谈判。
“……如果此时提出议和,会让美国人心存幻想,误以为我军主动示弱。一动不如一静,让现状拖下去,拖到美国愿意妥协并由他来采取行动为止。”
主席、周总理允许了乔冠华的提议。如同乔冠华所预测的那般,短短的三天后,美国就发过来了停火谈判的邀请书,彼此再次迈向了谈判桌。大家纷纷夸赞乔冠华足智多谋。
1954年4月20日,在陪同周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后,由于出众地完成了周总理嘱咐的任务,乔冠华真正变成外交部党组的一员。次年,乔冠华又荣升为周总理的副手,出任外交部部长助理一职。
1971年10月25日,我国恢复原了在联合国组织的合法席位。之后由主席亲自点将,命乔冠华出任联合国代表团团长,参加联合国大会。
收到重担后,乔冠华持续几个夜里都是熬夜编写代表团演讲稿,主席阅稿后感触颇深,列出极高点评。
在前去联合国大会的前一天,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了代表团的全体人员,主席对乔冠华说:“到联合国组织,要采用阿庆嫂的战略方针,不卑不亢,别害怕讲错,当然要搞调查分析,但不可以全都调研好再讲。”
隔天,欢送代表团的规格十分之高。身为乔冠华外交工作的引路人,周总理亲自送乔冠华到了飞机,一起参与送别的还有等党建领导人员和北京首都四千多人民群众。
1971年11月15日早上,乔冠华带领代表团宣布参加第二十六届联大会议。
那一个被大会主席马利克称作“历史性的时刻”来临了。乔冠华、黄华、符浩、熊向晖几人缓缓走入大厅,期间整场报以雷鸣般的掌声。中国代表团就座后,大会真正开始。大会主席马利克在致完欢迎词后,57个国家的代表陆续上台致欢迎词,欢迎仪式进行了整整一天。
当乔冠华演讲完毕时,雷鸣般的掌声长期地萦绕在联合国大厅。乔冠华的此次演讲,被媒体评选为联合国大会史上最佳演讲之一。
除去演讲,乔冠华的豪爽的笑声,也是给各个国家代表留有了深入的感觉。在联合国大会2个多月的时间里,乔冠华给人的感觉便是一直在笑。有时哈哈大笑,有时春风得意舒心地笑,那笑声体现了新中国进到全球讲坛的豪情壮志。
一名摄像师摄录到一张乔冠华仰天大笑的相片,被各个国家媒体将其点评为“震慑议会大厦的玻璃”。而“乔式大笑”也被各个国家媒体描述为中国外交自信的标记。
1975年七月一日,在乔冠华的陪伴下,周总理带病会面泰王国政府总理克立.巴莫,签订了中泰两国之间建交公报。
外国友人离去后,依照事前商议好的方案,由乔冠华出面,请求总理与现场人员进行合影留念。
这时的周总理抱病已久,自打一年前住院治疗至今,就不怎么出现在大众的视线之中,就连乔冠华这种的直接下级,也难以与周总理见上一面。当乔冠华提起合影留念的要求后,周总理立刻就允许了。
几分钟后,在主管护理人员的搀扶下,周总理立在了群体的正中间,他颤颤巍巍地对众人说:“这应当是我最后跟大家合照了。”乔冠华清楚总理的身体江河日下,本来开心的笑脸,刹那间显得眉头紧锁起来。身为周总理数十年的助手,这也是乔冠华最后陪伴总理出席会议。
周总理的遗体告别仪式完毕后,相关工作人员正打算将总理的遗体推进火化炉,那时乔冠华匍匐在总理水晶棺上哭得泪如雨下,久久不想松掉。
他哭叫着:“总理啊,您待我便如孩子似的,您一辈子无儿无女,今日我便当做您的孩子,送您最后一程吧……”
到场的人相继上前安慰,可这时的乔冠华早已哭得失去理性,久久无法从哀痛中走出,大伙费了非常大的气力,才活生生的将他从水晶棺上拖走。那时的乔冠华也早已年过六十,看见他这般声嘶力竭,到场的人莫不触动。
那时候周总理的守灵规格被压得很低。依据中央要求,周总理的骨灰将在劳动人民文化宫放置三天,而且明确规定:每日只需一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守灵,中国外交部上、下午也只需一位部级领导干部轮着值班。
乔冠华在中国外交部小组会议上说:“这是最后为总理送行了,我们大家可以排一下班,按中央说的办。但我自己打算三天都到场。”
这三天里,当时任职外交部部长的乔冠华推掉了全部的公务,日日夜夜为周总理守灵,以尽孝道。
从乔冠华的悲痛中,你们可以看出他对周总理的感情。他不但把周总理作为老首长,也将其视作父亲。此时,他失去了那个始终呵护他的人。
1976年九月份,乔冠华最后参加联合国大会。年末,归国后的乔冠华外交生涯正式的结束了。
1978年八月,乔冠华被诊断为肺癌,住进了北京医院,那次住院治疗他进行了肺癌摘除手术治疗。
在休养期内,乔冠华的许多事情 老朋友常常来探视他,乔冠华给人的感觉仍然非常豁达开朗。空闲时,他常常在自己四合院的老梨树下踱步,思考人生。
在离别前,乔冠华口中自言自语地念着文天祥的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乔冠华身为一个杰出的外交家,一辈子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周总理逝世后,他的行为也反映了他对周总理的感情至深。
评价乔冠华表示:“乔冠华同志投身革命近半个世纪,对党和国家的贡献不可磨灭。”
乔冠华尽管离开咱们,但他为新中国做出的贡献,为革命奋斗的精神,却始终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