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城市更新与建筑变革中,依然充满着多种可能性,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面对日益增加的不确定性,我们聚焦于建筑的社会价值,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面对变化的底气。当建筑逐渐展现出归于常态的必然趋势,我们依然坚持书写,试图突破媒体与行业的壁垒,与城市的创作者、建设者们携手,真正走进城市、走进社会、走进建筑,深入探讨其本质与联系,
这一年,我们通过建筑师们不同维度的讲述,探索建筑的社会价值;在风格各异的地标作品中,感受建筑如何回应城市的呼唤;在一次次城市行走中,看见细腻的人文关怀与思考;从匠心出发,洞察中建西南院建筑师们在建筑与城市之间投射的独特态度与深刻见解;在大讲堂中,汲取先锋观念,与建筑师一同探讨建筑与城市的未来。
多元一体的社会文化,是建筑生长的土壤。但建筑师如何延续文化,如何以文化为根基开启二次创作?在不同场所保留各自的文化特点,是当代建筑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魏浩波认为,既然是保留,那必然涉及修补。跟着社会状态的演变,建筑师应当主动转变成“修补匠”角色,以务实态度对待建筑。场所的肌理、文化不能单纯拼贴在建筑表面,而应与多元的社会价值、具体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一同深入,由内到外展现文化魅力和生活本质。
城市的创新方向及步伐,应该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应时而变。周红玫积极推动宏大叙事视角的转变,从城市公共利益和人文愿景出发,将建筑专业相关知识融入城市公共管理中,聚焦建筑的尺度、社会多维价值、公共性,致力于在建筑、人文、城市之间创造对话。周红玫在“百校焕新行动”项目中的思考与策划,为社区、学校、艺术中心、村落的建设与更新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与帮助。
在城市化进程的坐标下,建筑始终处于动态。汤桦认为当建筑完工后,建筑师谢幕,使用者成为不断续写和修正建筑功能的主体。建筑师在设定建筑功能时,同样需要考虑到这一点,在稳定的结构基础上,预判大众的审美以及使用者对功能的一些新要求,防止这一些因素干扰建筑的公共价值。建筑乃至建筑学科都在随时代经历变革。建筑领域不断向前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但建筑学的本体同样不可忽视。无论何时,“必须来自场地”是建筑师在打造建筑时的第一原则,场所历史、城市肌理、场所精神,以及专业建筑知识这些建筑基础元素需要在变革中被尊重、保留、传承。
时代发展、文化变迁和技术更新,都为当代建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李保峰认为,每一代建筑师都有不同的使命,当代建筑亦应该摆脱“与传统建筑协调”的枷锁,反映当下时代,展现新旧差异。建筑可以顺应时代更新,拥有个性呈现,但绝不能故意“摆谱”。空间中的张力和变化,都应该源自场所本身。但是归根结底,建筑师只是为城市提供了空间载体,他们在载体中添加基础功能,却无法预见建筑最终的社会价值,运营者与来访者会接替建筑师在空间内部创造更多有趣的功能、行为。同时,建筑师也要强调人的尺度,要通过调试逐步营造温暖感,消除空间与人的距离感,以强烈对比拉近历史与现代的距离。
褚冬竹将建筑空间视为人与城市的纽带,认为城市中的建筑均需要在社会需求的引导中精细而同步地转变。随着城市更新由增量发展转变为存量更新,其不再局限于扩张规模,更需要平衡超大型城市的规模与人的亲近感,构建更精细化的城市设计。对于社会需求的转变,建筑师自然需要作出相应的转变,不能仅停留于建筑本身的功能和形态,更应该将建筑放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进程中,深入思考其功能和对城市的影响。从城市空间的转变到建筑的社会价值,从设计到人与城市的关系,个体、城市、建筑彼此牵引、联动,进而推动行业的进化革新。
建筑的社会价值不只局限于公共性,个体在其中的体验感同样值得被关注。建筑与这三种尺度彼此编织成网状结构,形成了城市,而建筑师创造建筑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价值。在钟文凯看来,除了本能性地考虑公共空间之外,承载私密性、共享性的空间同样需要建筑师借助知识、经验、智慧和想象力,去找到设计的关键点,用建筑连接生活。
建筑学的本质是人学,人的行为、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空间的关系都在建筑学科范围内,这几点分别对应着该学科学生在成为职业建筑师之外的更多可能。汪原致力于打破建筑学科的职场边界,拒绝用教学框住学生。他们能够在城市研究中走进社区,作为社会工作者探索人与环境的心理图式,也可以在真实与虚拟的边界思考建筑学科。建筑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空间思维,用空间理解、认知、处理人与社会的尺度。学生们可以将建筑学科知识应用于社会构建、城市更新等各个宏观层面中,赋能空间,甚至赋权社会。
大料建筑,乍一听总有些搞笑无厘头,但这恰好诠释了建筑师刘阳与其他同事的工作习惯——不强调作品的连续性,跳出理论、专业、逻辑对作品的规训,只希望每个作品都有独特性。独特性或许是由于多年的工作经验,又或者是被个人的反叛精神影响。突破理论化、学术化,大料建筑在体系之外,用作品平衡公共性与独立性。个体的社会价值是多样化的,建筑师既是独立的个体,又与空间构成一种集体。在社会环境的容错基础上,刘阳正在将自己的独特之处融入空间应有的社会使命,去创造、去犯错、去突破认知,另辟蹊径地激发出建筑对话人文、丰富生活的社会价值。
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幅独特的城市画像。作为一位人文创作者,苏丹从“人”的本质来理解城市,他发现人既需要独处,又需要参与到社会中。亲密与疏离,家庭与社会,难道注定矛盾吗?公共空间则可以为几种状态提供强有力的过渡,保证社会关系的良性发展。时间、空间、城市的变化直接影响个人的社会观、人生观以及生活方式,进而塑造无数截然不同的个体。城市与人时刻都在同步变化,但记忆与人文关怀需要被保留,公共建筑空间成为一种载体。大面积的符号性设计已经没办法与人们共情,设计师们需要溯源城市的变化,在其中定格社会景观,再将其融入公共空间的设计中。
城中村的地域特性处于新旧之间,城中村的建筑也是如此。韩晶提出了“改装”建筑的理念,在不完全破坏建筑外形的基础上,通过局部更新、提升性能,以建筑为触点,激发城中村的本质力量。改装的第一步,是选取一个典型的建筑对象,以达到示范性的效果。其次,要在形态、材料和内部体现上,回应场所的新与旧。改装与改造不同,改装的重点在于展现历史与时间,更要在场所的质感基础上进行改装。城中村的日常、风貌都可当作改装的灵感,这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也映射了设计师对于场所以及场所中的人的尊重。
建筑的制作的完整过程,需要建筑师释放文化、科技、自然的融合技术建筑师陆晓明通过《合一建构》展览深度阐释了这个理念。“合一建构”是与老庄思想一脉相承的建筑哲学,本次展览以此为题,从民间传统文化、现代科技和自然环境三大元素出发,将其细致剖解成三大主题。第一个主题是“承文”,即通过现代材料、建筑语言对民间传统文化进行转述。第二个主题是“合技”,即在“承文”的基础上与现代科技融合。第三个主题是“融境”,也就是建筑和环境何以通过现代营造方式来进行融合。建构是方法论,不只建构空间,更建构人与城市的亲密关系,背后对应的是从微观到宏观的连接。以人为锚点,从需求、感受出发,结合民间传统文化来创造更有意义、更值得停留、更宜居的空间,成为建筑师们不断探讨的命题。
建筑师的身份,从来都不应该局限在空间中。经过了多元身份的灵活转换,朱小地开始理性审视身为建筑师的自我价值。建筑学科的重心不在“空间几何体”本身,而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甚至成为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印记的载体。建筑作为学科中的个体,理应与城市连接,回应背后的社会需求与价值。而建筑师是建筑的塑造者,更应该对城市、自然环境、历史抱有敬畏之心,通过强大的创作勇气和思维能力,主动突破现有的知识体系和边界。如今,城市已确定进入存量更新阶段,建筑改造的需求量远高于新建建筑。在这类改造工作中,建筑师需要“俯身”而行,顺应城市场所的肌理脉络,深入理解城市需求,帮助老城、乡村走进现代化进程的轨道中。如果把建筑的定位为“公共艺术品”,建筑师的身份则要向“艺术家”转变,首要工作是“引发装置互动”,只有人与空间进行交会,空间的价值以及背后的城市记忆才会被看到。
建筑设计是一个不断求解的过程。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李存东作为设计师的专业能力、对于社会问题的认识,与自然、社会、人为的外在因素不断交互、推进演化,最终形成一条独特的思考路径,为建筑寻求答案。因此他提出了“心象自然”的设计观,“心象”是内心意象的主观呈现,“自然”则是自然而然的客观影响。景观始于自然,在人造技术下生长出新的形态,又在意义上回归自然。如今随着生活质量的迭代,自然慢慢的变成了人们基本的居住需求,建筑师应该将景观作为自然载体,通过建筑空间柔软地介入城市生活,满足大家的生活需求。
今年,我们深度探访了、、、、、、、、这9个大型公共建筑或工程,它们传达着文化使命感与建筑的人文关怀。在这些不相同的领域的公共空间中,聚焦大众对深圳生活以及深圳建设生产的关注,对话深圳重点项目建设的重要参与者,看见他们的奉献如何构筑着城市的未来。
匠心,重在匠人之魂,亦在坚守本心。2024年,中建西南院以大师档案诠释建筑师在建筑中所倾注的匠心。围绕着建筑、城市、自然,八位建筑师从建筑的原点出发,回归城市本质,用专业视角,从不同维度呈现建筑、场地与人的联系。
以自然为灵感,从仿生视角出发,讲述技术力量、材质、结构与和谐形态之间的关系,为建筑与场所的融合提供了有力指导;从场地、文化中找寻设计脉络,打造风格各异的建筑;以镜头捕捉生命,以建筑诠释人文情怀数年深耕医疗建筑规划设计领域专业、专注、立品如山。予建筑以生命打造充满关怀与温暖的医疗建筑;平衡技术与艺术,用标志性的体育建筑,对话公众与城市;龙卫国探索木构建筑,回应绿色低碳的城市方向;分别从布局、功能、艺术的视角构筑空间,用空间对话公众;刘艺将建筑的公共价值与城市中的自然、历史、人文元素相融合,迭代城市公共空间的体验感。
针对深圳建筑工务署在2024年《工务署大讲堂》的记录中,结合当下建筑的发展的新趋势,记录并整理了7位知名建筑师分享建筑案例、交流建筑技术、推广建筑文化、提升建筑审美,借助他们的设计理解,展开丰富的设计视野,推动打造更多的精品工程和城市杰作。
从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的角度分析以往项目,阐述尊重场地及历史,结合技术与在地文化特色、自然形态的建筑理念;深入阐述了工业建筑、滨水空间、街区空间等不同环境的建筑,探讨历史、生活、生态、智慧、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建筑以及城市改造的作用;以垂直森林为引,深度探讨城市融合绿化的可持续理念;通过智能化、模块化、自然、科学、记忆等多元视角,深度探讨建筑结构如何塑造城市精神,为人类带来稳定多元的生活;阐述木质材料、植被、气候、科技能源等因素对建筑的影响,呼应绿色未来理念;从场所记忆、情感、创新、动线、自然等元素出发,探索设计如何为建筑、文化、生活提供活力;讲述了自然肌理、场所历史,阐述了空间、材料、可持续理念对公共空间的影响。
“向前”是深圳的发展主方向,但场所的特异性,决定视角与思路的不同。我们走进行进中的深圳,打开一份“我的城市周边探察日记”,对话“人文”与“周边”。在走走停停之间,沉浸式融入城市人文在属性各异的建筑中,看见业态的多元、时代与城市的同步更新以及生活的起伏,而后才是因观察而生的丰富思想记录。在第七季的城市记录者栏目中,我们将视角聚焦于“深圳的人文城市走向”,不局限于学术性,而是在一场自由轻松的citywalk中审视城市、建筑、人文之间的关联,从探索到发问,再求知。以镜头为媒,在城市与人的集体画像中,记录每个更新的瞬间。
源于一场场真实对话的【建筑档案】经历了它的第10年,依旧“记录中国建筑、记录中国建筑师”,记录时代、建筑的声音与思想,我们对线位建筑师,关注行业项目生长过程,链接百余个企业,以图文、视频留存当代记忆,面向城市、建筑、生命、个体、真实、生活;生活;
【建筑档案讲述人】栏目以不同视角触达建筑行业上下游中不同的岗位,在具体的工作和实践中,探寻当下城市底版和社会现状中至关重要的“城市建设者”的思考与认知,同时,更深刻地审视每个建筑对于城市的社会价值,让我们大家一起看见当代建筑师的观念和思考;让我们大家一起看见当代建筑师的观念和思考;
“为当代城市生活出品”的【城市记录者】已经四年有余,行走315+天,深度观察成都、杭州、重庆、广州、北京、上海、深圳7座城市中的200+个发生场,共举办7场「 城市对望会 」,对线位城市记录者与观察者,开启78场直播,发布1近300个视频,发表近100篇城市文章,单场直播数据不低于10W+,与城市同频共振,和城市一起思想;
【城市建设者】聚合建设产业链条中的平台和各个端口,在深圳实地探访、调研、对话不一样项目的建设链条中的300个相关参与者,以跟踪、记录的方式对话深圳重点项目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以影像和文字记录建筑匠心和多方共建、群智群策的城市公共建筑的建设机制如何构筑城市未来。
【西南院档案】致力于记录中建西南院建筑师在建筑规划设计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我们采访了8位建筑师,开启了8场对线个视频,向公众呈现城市建设和当代生活方式方面的深层价值研究;
【工务署大讲堂】着眼于建筑师的理念和作品,探索建筑对于城市的影响,举办了7场讲座,邀请了7位国内外建筑师,分享个人作品,以不同的视角维度,分析建筑与城市的共生关系。-